说起凯博的总校长刘煜炎,你很容易就会知道他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物理化学博士,学生和老师们亲切地称呼他为“刘博”,而很少有人冠以“校长”的称谓。
你难以想象,他同时还是该教育集团全球8大校区的总校长,在北京、河北、广东和加拿大等地都有校区。
你难以想象,他如今从周二到周四,还在教学一线为学生们讲授课程,不遗余力地给学生进行“生而向善,行必利他”的价值引导,锐意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升级和突破,还喜欢与学生打赌破解难题,并故意输给这些年轻的学子。
你难以想象,他本是湖北乡村的“泥腿子”,却通过学习改变命运,成为了英国剑桥大学的高材生,曾获英国企业联合会94-95年度青年科学家奖,成为了英国皇家学会、牛顿基金会、世界癌症基金会科研项目负责人。
但他接下来的一系列选择依旧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,作为在欧洲舞台上崭露头角的科学家,接到国内恩师的7封劝返信后,在1996年他应中科院“百人计划”邀请回国,搞科研、育英才,走科研和教育报国之路。
站在学术象牙塔里的刘煜炎,在很多人看来已经很成功了,但是在带了几届研究生、博士生后,他又做出了超出大家想象的事情。他不满足于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,觉得很难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,竟然辞去公职开始自己办大学,再办中学,又办小学,在教育上一路探底,孜孜矻矻。
刘煜炎是一位特别超出大家想象的人,也是一个跟着自己内心的声音不断探索和始终在路上的人!
你以为他只能下田地干农活,他在那艰苦的岁月受到老师的鼓励,考上了大学、进了研究所;你以为他会在研究所安然度日,他却瞄准了世界一流学府的科研水平,考入了英国剑桥大学,并成为了享誉欧洲的青年科学家,加入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;你以为他会在国外享受优渥的生活待遇和良好的科研环境,他却接受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,毅然选择知识报国,进入了中科院;你以为他会一直带着博士生做课题、拿大奖,他又放下所有既得的身份和利益,去探索和实现所谓“正确教育”的路径,从大学到小学一路探底,想为这个国家和世界培养出更有创造力的人才
他是如此难以用既成的观念来定义的一个人,一个不局限于条条框框的人。他“不爱惜”既有的良好工作平台,也难以像很多人那样妥协和享受生活,甚至是很多人追求一生都追求不到的国外、国内的科研位置,他却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不断打破、归零和重新开始。
做出这一系列选择,他是为了什么?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?
三位恩师,打下他认知和情感的底色
少年时代的刘煜炎,一边在乡村的学校里上课,一边在田间地头干农活。尤其是遇上农忙,学校经常停课,让他们这些半大孩子跟着队长到地里帮忙干活。这样的日子和人生,似乎能一眼望到头。
这时候,万福中学下放来右派老师,在农村劳动改造。而这正成为了这些农家孩子的幸运,在那个贫瘠的年代丰富了他们的头脑和理想。
△1978年刘煜炎(第一排右四)在万福中学
其中的袁志禄老师,就曾经为刘煜炎点亮过科学的梦想,他语重心长地对刘煜炎说:“煜炎,你的数学物理思维好,应该考大学,做科研,当科学家,像钱学森那样报效祖国。”
刘煜炎一脸茫然地问老师:“我能吗?”袁老师说:“怎么不能?先参加高考,考上大学,比如华中师范物理系,师从邱永熹教授,然后像他一样去剑桥读博士,毕业后回中科院从事科研,不就成为科学家了吗?”
当年15岁的刘煜炎,听了老师的话。学会了“自学、自律、自信”的本领,在教同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,在做人做事上拥有了“信心、恒心、爱心”的心性习惯,这一切都顺利帮助他最终实现了剑桥博士的梦想。
另一位对刘煜炎影响至深的老师,是他的硕士生导师陈扬骎教授。刘煜炎是陈扬骎教授带的第一个硕士生,俩人的关系根本不像导师与学生,更像是在实验科学海洋里畅游的一对弄潮儿,推波斩浪,不断克服没有充足经费及仪器设备的困难,自制了很多关键性仪器。
陈扬骎教授对刘煜炎最大的影响,除了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,他还学会了从不言败,相信一切皆有可能,没有条件也有勇气创造条件,成就事业,以及用以致学的学习方法。
更为重要的是,陈扬骎教授在刘煜炎取得剑桥博士学位后,写了七封长信,从各种角度劝说刘煜炎回国为科技创新做贡献,而刘煜炎也确实回到了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工作。
△刘煜炎在剑桥大学与导师和同学合影
在剑桥的博士生导师 Paul Davies,对刘煜炎影响也很大。他要求刘煜炎去解决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,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与创造,而不要只为发文章、挣工资、得奖金。这种敢做难事的剑桥精神,深刻地影响了刘煜炎的一生。
△刘煜炎(一排左二)在剑桥大学合影
这三位老师的教育,都不是仅从技术出发和知识本身出发,而是从“热爱人类、帮助他人、转变心智”的角度出发,来引领学生自我修炼、自主学习、自主探究、创新创造。
而刘煜炎也带着这些光和热,去传导和放大教育的正能量,因为他被自己的老师深深感动过,也一直努力把这种力量放大:
You raise me up,
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...
阅读原版,打开了胸怀和眼界
一个生命会长成什么样子,和其饮食习惯有绝大的关系,就像中国西北人爱吃面食,沿海人喜欢吃海鲜。精神上的成长,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
1978年,考上华师物理系的刘煜炎,并不是一名认真听讲、全勤上课的乖学生,除了几个“大牛”老师的课,刘煜炎大部分时间都去旷课泡图书馆了,因为普通的课实在是满足不了他求知的胃口。比如,他听课最多的就是量子物理,每一届教量子力学老师的课都听了,但还是一直学不懂,没办法,干脆泡在图书馆里自学。
△凯博外国语学校的图书馆
于是在大学图书馆里,刘煜炎读了很多原版教材,包括普林斯顿、伯克利和芝加哥大学等世界名校的教材。一看原版书,学不懂的知识点,他发现竟然讲得如此通透和明了。为了排除阅读中的词汇障碍,刘煜炎省了好几个月的餐费,去买了《英华大词典》,方便查找理科技术词汇。
这一读起来,就一发不可收拾。刘煜炎不仅读英文原版教材,还开始学习和研读一些颇有影响力的原著,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狄拉克、朗道等的量子力学原版著作,他基本上都读过。
而且,对于狄拉克,刘煜炎尤为赞叹:“他真是神人啊,用自己发明的符号体系表达量子力学,完全超越解析表达,还预言了反物质、电子自旋的存在。他用A4纸写了四面的论文成果,就得了诺贝尔奖。”
“在所有物理学家中,狄拉克拥有最纯洁的灵魂。”——玻尔
这段在大学里疯狂读英文原著的经历,给他打开了心胸和眼界,也更加坚定了刘煜炎进入世界一流名校求学的信念。
走上讲台,开启教师生涯
大学毕业的时候,一门心思想当科学家的刘煜炎,考研失利,便去周口师专当了二年的大学老师,走上了三尺讲台。
因为笃信当年老师传授的“教学相长”的经验,刘煜炎什么课程不懂,什么学科薄弱,他就自告奋勇地去教什么,把教学和自己的学习,以及未来考研深造的专业结合起来。
于是他教了两年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学,很快就发现以教促学的“主题研修”学习效果特别好,这也是他一切教学思想的源点。
△刘煜炎特别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共修
教课的时候,刘煜炎发现自己还挺有讲课的天赋,因为他自己就是那种总是学不懂、学不通的慢学生,如果有哪位学生学不懂他的课,刘煜炎就再去和他们交流一下自己是怎么懂的,结果学生一听就明白了。
有了这个经验,他也会让学生给学生讲课,尤其是让学得差的学生去当老师,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△刘煜炎始终鼓励学生之间讲题
刘煜炎这时还到云梦二中任教四十二天,结果竟然在月考中,让班里学得最差的学生考到了班里的第七名。
不期而然,他开始尝到了当老师的幸福感,以及教好差生的巨大成就感。也许,就是这四十二天的教学生涯带给他的初喜悦,在未来成为了其命运强有力的推手。
难得的是,他还总结出如何教好差生的经验:
一是,用一两件比较特别的事件让学生做成功,为差生建立自信。
二是,作为老师,不能明面上给学生“递脚手架”,而是要暗地里“递脚手架”。采用“取象比类”的方法,把生活经验迁移至当下的学习中。
△凯博外国语学校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
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,只要善于总结和转化,这些经验和思考,都成为他未来办学中不可或缺的养分。
走进剑桥,发现老师何为?
在中科院研究生毕业后,刘煜炎留在了中科院武汉物理所工作,并通过物理所几年来的科研成果,他顺利拿到全奖去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。
有趣的是刚到剑桥时,他产生了比较严重的错位感。刘煜炎本来以为教授们什么都会,但是一问问题,往往发现这些名教授常常什么也不知道,就特别不理解这些老师到底是怎么当的?
直到以后,刘煜炎当了老师很久以后,才真正反省“觉得老师不那么厉害,我能比老师更厉害”,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误区。
△刘煜炎在剑桥大学
其实,老师不需要懂很多,只要能够在宏观角度上把控发展方向就可以了。博士毕业的时候,教授的一番话,让刘煜炎明白了导师的真正意义就是传承:“你们这些博士研究生一个个读书,然后一个个毕业,在这个平台上,你们都会做出很大的成就,但是离开这个平台就不一定了。作为一位老师,最厉害的应该是,你们在这里做出的任何一个成果,我都会作为你们最重要的一个学生去学会,同时把它传承下去。”
原来,老师成了学生的学生,去成就学生,去传承。由此,刘煜炎不由赞叹:
“中国很多的大学老师最大的缺点。其实不在于他们有没有什么学问,真正在于他们真的不懂得传承,成果都是学生干的,他们根本不会去学习,仅仅签个名,所以他们并不能把学生的研究成果传承下去。”
△刘煜炎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
“我的导师现在退休了,没招学生了,但天天一个人照常上班,去实验室自己干活,所有的仪器自己修,事情自己负责,文章自己写,过去学生做过的研究他都会。所以,剑桥这样的800多年历史的大学,真的是一个集大成者。”
做科研和教育,去解决根本性的难题
剑桥带给了刘煜炎一个品质,那就是:凡事要做难事,做有真实价值和意义的事,做那种别人没做过、做不了,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事情。
有着这样的科研担当意识,怀着知识报国的初衷,他放弃了在英国的优厚待遇,应“百人计划”之遥,回中科院埋头干了4年的科学研究工作。
之所以去办学校,是科研的现实和自己内心的价值有冲突。刘煜炎搞科研,从来都是想大问题,不想小问题。一直都是要搞诺贝尔奖级的题目,比如生命起源、地球臭氧层的破坏和癌症基因等,因为在他看来这些才是物理、化学学家应该攻克的本质问题。而绝不想为了拿经费,做一些很容易出成果,但没有根本价值的命题。
还有就是带博士生,刘煜炎发现那些高分的学生很少有勇气、有创见和科学上的远大追求,很多学生都是跟在导师后面捡半成品和课题,想要赶紧发表个论文,获得个推荐之类,缺少真正有学术抱负的年轻人。
这让刘煜炎特别不理解。为什么科研的条件越来越好了,反而年轻人越来越没有学术雄心,越来越没有创造能力了呢?如果,中国大量充斥这样的科学工作者,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何在?
△刘煜炎与他的6位博士生
思前想后,他觉得硕士和博士研究生,价值观和思维定式已经形成,很难进行价值和能力的重建,他就从本科教育做起。
于是,他加盟了一所民办大学,开始将英国剑桥的教学方法和学术追求,在本科生的教育学习中落实。但是落到实践中,感觉本科生经过多年的刷题和洗脑,在思维和价值上也存在严重的固化问题。
“救救孩子,救救未来”,教育是这个世界的生机和希望所在,这是他内心急迫的呐喊。
于是,他开始从上往下一层一层地追下去,办国际高中,再办初中,又办小学,还办国内高中。恨不能更早地遇到孩子,更多地提供帮助。
△北京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的小学生
根于中华,融合创新课程体系
看着学校里的学生天天刷题,被一次次磨灭创造力,刘煜炎看着就心疼。尤其是,自己的儿子也深受这种思维固化教育的伤害。
当年,作为剑桥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毕业、当选欧盟发展委员会院士,刘煜炎应教育部和中科院之邀回国,也把儿子带回国内上学。
△刘煜炎陪儿子看书
结果,儿子一进入中国学校,便遭遇“水土不服”。在课上,他的儿子提的问题特别多,刚开始老师觉得孩子很可爱,可不到一个月,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把老师折腾得够呛,而且在国内成绩也比较吃力。
于是,他决定把孩子重新送回英国。结果,这一回去,孩子的成绩又重新变好了起来,人更是快乐了起来。
“这个孩子,在国内应试教育下,被老师断定考不上二本。其实,他是一个喜欢创新的孩子,但国内的考试和学生评价不推崇创新,大多数老师也不教创新,甚至都不教思考。”老师的判断,让刘煜炎的心中不能接受。
结果,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,不仅年年拿奖学金上学,最后竟然考入了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,毕业后还成功入职高盛集团。
△刘煜炎儿子一家
为什么在英国能上剑桥的孩子,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,连二本也考不上?这让刘煜炎陷入反思,“是不是我们的教育真的出问题了?”
刘煜炎决心帮助这些被判入另册,实际上有想法有创造力的孩子,不被命运所埋没。于是,他把那些成绩不够好,但是又有决心去干一番事业的、有情怀的孩子不断激发出来,送入英国美国等世界名校。
但他又不仅仅是将孩子们送入世界名校,也不迷信某一种西化,或者中化的教育。这有点像清末洋务派所提倡的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,他尝试根于中华,融合创新课程体系,他想培养出那种有世界格局和胸怀的中国学子。
具体来说,凯博的课程,是一套中英美的整合课程,既满足国内教育部K12的教学大纲要求,也充分发挥英美课程重视思维培养的优势。
△凯博课堂教学的六个转变
刘煜炎在课程上各取所长,“我们的课程重视孩子能力的培养,思维水平的提升,以及内驱力的激发。不刷题、不应试,不报课外班,不搞疲劳战术,保护好学生的求知兴趣,培养好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。”
所以,刘煜炎的教育方式着重放在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上,而且是看重激发学生的内驱力,来兴味盎然地进行探究和提高。
这样一来,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变成了核心素养,不管是考国际学校,还是接轨国内学校,都没有问题。办学十多年来,刘煜炎带出来的孩子,既有上牛津和剑桥的学生,也有考入211和985的学生,考上清华大学、人民大学、中山大学等国内名校的学子,也不乏其人。
尤为可贵的是,这些孩子没有被破坏的创造力和饱满的生命状态,非常多的科研、创新人才由此而生。
△刘煜炎教过的4名学生,如今也都成为了博导或各自领域的学术翘楚
“生命·爱·创造”,永远在路上的实践者
刘煜炎很重视科技的创造性,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就是“生命·爱·创造”。如今,凯博所有的课程都围绕着这个展开,爱是核心,可以用两个维度来体现,第一是用生命来体现,第二是用创造。
具体的表达,就是他如今大力提倡的iSTREAM教育,这是刘煜炎在STEM基础上深化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。其中的关键词是科学(S)、技术(T)、研究(R)、工程(E)、艺术(A)、数学(M)。
iSTREAM是跨学科融合,多领域综合学习。立足于培养孩子们探索和研究能力、逻辑思维能力、动手能力、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,帮助他们打造八种能力,成为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未来人才。
随着极客空间、科技节、国潮节等一系列活动的展开,日常的小组式、项目式的学习实践,融合了科学与艺术的iSTREAM教育,越发体现了“生命·爱·创造”的价值主张和勃勃生机。
如今,穿梭在几个校区忙碌的刘煜炎博士,还是会不时提醒他的同事们:“亲爱的老师们,永远不要忘记教育的初心,是成就每个生命的无限可能,永远不要用固定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今天的孩子!”
△刘煜炎和参加凯博夏令营的孩子们一起娱乐
因为,他深信:人是可以被教育好的,通过正确的教育,平凡学子也可以实现非凡的人生。他一直都是正确教育的放大器,用自己从教四十年的实践,通过改变孩子的一生来改变这个世界!
至今,凯博共走出39名牛津剑桥学生、68名藤校学生,千余学生考入世界100强名校。
一如既往,刘煜炎还是在路上不断地在打破、归零和重新开始,以很多人难以想象的方式,来从事着教育、创新和共修,希望遇到更为成长的自己,成就更多的学生,以及这个世界更为美好的未来。
△毕业典礼上,毕业生在重温《凯博誓词》
刘煜炎所撰写的《凯博誓词》部分内容:
我选择做一个利他的人。
我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,我将竭尽全力地感恩和奉献。
我要勇敢承担责任,我要坚定肩负使命。
我会失败,但我注定成功。
生命的价值在于完善自我,帮助他人,回馈社会。